常态化开展会前学法 提高依法履职水平
越南28日共計通報新增100例本土病例,分別位於海陽省(Hai Duong)、廣寧省(Quang Ninh)、海防市(Hai Phong)、河內市、北寧省。
葛佐斯稱之為「給定的問題」,遇到這種問題時只要套用特定解決方案,結果基本上不會太差。當我們剛出社會時,工作上遇到的問題往往也非常明確,有既定做法可循(像是「研究一下這幾份報告,幫老闆彙整出最新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 可以讓你放慢腳步:書寫能夠創造出一個短暫且自然的思考空間,讓人不會太早跳進解決方案模式。面對難以實現的目標,我們必須想出新的點子,而不能只是死抱著過去的做法。若要掌握問題診斷技巧,必須深入了解這三種狀況。我們的員工很抗拒公司改組。所以它就這樣一直貼著沒被丟掉(哈。
可以讓你更容易獲得協助:透過書面的問題陳述,能讓諮詢對象更容易為你提供有效的協助。「寫下來」的動作要快。因此中國大規模地援助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在這些援助方案中往往要求以受贈國的石油作為互惠的條件。
「水平課責」指的是立法以及司法機關對行政部門的監督制衡,國會議員大聲質詢、辯論法案、用各種公聽會來呈現意見,能夠在選舉與選舉之間節制行政部門的權力,也讓執政者比較需要為政策提出解釋。中國不像其他國家清楚明白地公開對外援助的細節資料,但好在近年來研究者們透過各式各樣的線索,建立了比較完整的中國援助資料庫。也因此,許多未能達到西方改革條件的國家,會更願意與援助條件較具彈性的中國合作。至於民主的各個面向,我們確實發現,中國這些以取得資源為重要考量的援助,對於「民主」的不同部分有不同影響。
例如規定只有在受贈國達成了某些民主改革的條件之後,才能獲得援助例如在中國在2000到2014年間的援助項目中,其國有企業直接涉入或是幫助執行的項目金額就超過中國所有援助的一半以上(52%)。
中國不像其他國家清楚明白地公開對外援助的細節資料,但好在近年來研究者們透過各式各樣的線索,建立了比較完整的中國援助資料庫。「垂直課責」就是選民透過公平競爭的選舉換掉糟糕的人,而公平競爭的選舉所需要的條件包含了普遍的投票權、有自主性的反對黨、選民能自由組織結社、表達不同的偏好。不過中國在提供援助與貸款時,幾乎不會限定這樣的條件,而是貫徹中國傳統在外交政策上的「不干預」原則。援助是國際社會間重要的外交工具。
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援助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援助來源。「民主」是個複雜的概念,言論自由、公平競爭的選舉、監督制衡、走上街頭、反映民意等等都或多或少是民主的一部分,那「民主倒退」到底是哪些部分發生了危機呢?我們認為將複雜的民主面向區分開來,更能好好地幫我們剖析中國援助對受贈國的政治層面產生不同的效果。我們最新的研究顯示:民主政治的運作有許多部分,中國援助對「選舉競爭」的影響並不明顯,然而卻會對受贈國內「監督制衡」的機制有顯著的負面影響。這樣互惠的關係與其說是「援助」,其實也融合了更多「投資」的意義。
至於民主的各個面向,我們確實發現,中國這些以取得資源為重要考量的援助,對於「民主」的不同部分有不同影響。傳統西方援助通常都有附帶的民主改革與人權條件,若受贈國未能達到一些改革的要求、就很難繼續獲得援助。
這些追究責任的方式可以大概分成垂直(vertical)與水平(horizontal)的政治課責。AidData下的Global Chinese Finance Dataset中,以可靠的媒體資料,彙整了中國在2000年至2014年之間,對哪些國家提供了什麼項目性質、多少金額的援助,讓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統計方式來確認因果關係。
援助國的動機或許較難理解,不過政治學中已有許多研究,試著想知道,當受贈國獲得各式各樣龐大的援助後,在政治與經濟上會造成什麼效果呢?援助真的能促成受贈國的經濟發展嗎?還是其實這樣來自境外的「不勞而獲之財」常被受贈國統治者與官僚污走,除了對於受贈國的經濟發展貢獻外,也可能對受贈國的民主轉型造成阻礙? 一直以來許多西方國家與國際組織試著提供援助來促使受贈國變得更民主。而在援助項目方面,有關能源、礦業生產,以及運輸的相關項目金額,遠遠超過其他類別的援助金額總和(下圖2),也顯示了中國在能源上的需求確實反映在其國際援助策略上。文:平思寧(成大政治系副教授)、王奕婷(成大政治系副教授)、張文揚(政大外交系教授) 中國的對外援助在近年來受到許多討論,有許多人憂慮,來自中國的援助資金除了可以改善受贈國人民的經濟生活之外,是否可能對受贈國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例如可能讓受贈國因為因為龐大的貸款而無相對能力清償,進而陷入更大的債務陷阱,政治上也可能導致受贈國的「民主倒退」、讓受贈國變得更加威權。民主運作很重要的核心是人民對執政者責任的追究,也就是課責(accountability),當執政者做了讓選民不開心的事,或沒能好好貫徹民意時,會在下次選舉時受到挑戰、也可能會在立法院被狠狠洗臉、或被司法單位調查。也因此,許多未能達到西方改革條件的國家,會更願意與援助條件較具彈性的中國合作。因此中國大規模地援助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在這些援助方案中往往要求以受贈國的石油作為互惠的條件。
例如規定只有在受贈國達成了某些民主改革的條件之後,才能獲得援助。從下圖1可以看出,中國在石油製造方面,約莫在1993年就無法自己自足,即便國內生產仍然在增加,幅度仍遠遠跟不上消費的速度。
但中國為什麼願意不限定條件地對其他國家提供各種金援呢?原因大概有許多,不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現象是,由於中國快速的經濟成長,對於能源有大量需求。或者是明確限定這些援助必須用來讓選舉變得更透明公平、讓公民團體能得到更多資源、讓中選會更加獨立、讓性別更平等、讓國會更具有監督制衡的能量等等,也就是說,援金必須用在這些與民主改革直接相關的事情上。
「水平課責」指的是立法以及司法機關對行政部門的監督制衡,國會議員大聲質詢、辯論法案、用各種公聽會來呈現意見,能夠在選舉與選舉之間節制行政部門的權力,也讓執政者比較需要為政策提出解釋。然而中國本身是個威權國家,推動其他國家的民主轉型,大概不會是中國的目標。
援助國可能基於各種不同的動機,包含推動經貿利益、軍事同盟,或是獲得國際社會上的政治支持等,而提供各式各樣的「利益」予受贈國。作者提供 圖2:中國援助項目(2000 –2014) 拿中國的錢會帶來糟糕後果嗎?談兩種「民主課責」 那這樣沒有條件限制,且以取得自然資源為重要考量的援助提供,真的像許多人所憂心的那樣,有可能造成受贈國的民主倒退嗎?如果是的話,究竟是為什麼呢? 這個問題雖然受到許多重視,但其實並不好回答英國:既期待未來單飛發展,又害怕被孤立 英國保守黨表示對於英國與歐盟未來的合作充滿期待,而部分留歐派表示雖然不支持英國脫歐,但以目前的情況來說,英歐雙方達成協議都比在未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強硬脫歐還來得好,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最好的結果。英國與歐盟之間的人員自由流動終止。
以下將列出英國脫歐後主要的六點重大改變。歐洲健康保險卡(EHIC)在過期前維持有效,但隨後將替換為英國健康保健卡GHIC。
在脫歐塵埃落定後,新達成的脫歐協議也對聯合王國各區,造成諸如貿易問題與喪失歐盟補助不同的影響。4. 愛爾蘭陸地邊境 愛爾蘭與北愛爾蘭之間的邊界劃分對於英國而言,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
5. 旅行與移居移民 英國國民若在歐盟境內停留90天以上即需要簽證,且英國國民入境申根公約適用國家時,需以非歐盟國國民身份進行海關檢查。包含英國現任首相強森以及前任首相梅伊(Theresa Mary)、英國教育大臣威廉姆森(Gavin Williamson)與國會議員賀誓蒙(Simon Hoare),皆對於脫歐之後英國的狀況感到樂觀,並期待可以為此帶來更多的改變。
這也是在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的讓步,以及歐盟方面不斷協調、權衡利弊下,堅持走完脫歐的最後一哩路,剛好在聖誕節前,為英國和歐盟之間的將來貿易關係做了些鋪陳與奠基。文:周雅琥 若要回顧2020年發生最大的國際事件,莫過於在2020年12月聖誕夜前夕,英國在與歐盟長達三年的談判後,雙方終於達成脫歐協議,免於硬脫歐(在未與歐盟成功談判下脫歐)的窘境。英國將制定新移民系統,以規範相關事務。2. 漁權 英國原希望以主權國家身份在脫歐後收回所有水域控制權,但歐盟則希望維持在英國水域內捕魚權。
英國國民不再享有在歐洲居住或工作等自動權利。當然,也有人對協議內容感到失望,認為英國在談判時處於下風,脫離歐盟單一市場且喪失會員國資格,將導致英國蒙受巨大損失。
英國不受歐洲法庭的判決約束。3. 公平競爭環境規範與法律安全 歐盟意圖制定公平競爭環境規範,以避免英國未來自訂商品補貼標準,使歐盟處於相對劣勢。
脫歐衍伸出的獨立議題:英國與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的糾葛 2016年的脫歐公投充分展現英格蘭政府與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對是否脫歐意見不一。英國職業專業證照也不再自動適用於歐盟。